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Gravity: A Review

《地心引力》這部電影,它首先且最終是一個隱喻。

我相信,一切複雜而美好的事物在層層剝開之後總是包裹著純粹簡單的內核的。恰如每則故事皆有個motif(母題),而一個美好的故事,其母題必然具備普遍性。如果將其置放到人類生命歷程當中檢驗,它的普遍性就是人類需求的共性。在所有的母題之中,我最喜歡的一種叫作「回家」。

以下這段是我過去為一篇文評寫的開頭,因為我很懶惰,我就放在這兒了,以後即使在哪裡看到也別見怪。
──Why do we want? 
啟蒙的母題穿插在人類歷史的萬千的苦難裡,猶如一種恆溫的開示,萬變不離其宗地提醒著我們即使生命中充滿失望,人,仍要抱持希望。它所幻化成形的,不論是公路電影中那樣挑明了的意象,還是其他更加隱晦的治癒系故事,都具備一種線性的概念闡述自我成長。 
所有旅程的起點必然是家;所有的漂泊也終將以「家」為歸依;一切生命的時間維度皆在某種程度上連繫空間維度。我經常兀自揣想於一條長路上踽踽獨行,有時身周是無盡的黑暗,時而茫然。光亮永恆在路的盡頭,而我們僅能一直走。懷抱著理想或某些執念一直不斷向前走。 
於是如果你問我什麼是家?我想,死亡是終點的話,天堂就是家。
倘使相信,我愛你便是家。

《地心引力》中的角色基本上就只有兩個,可是,這倆人的旅程分別以什麼作結呢?

對於Matt來說,是死亡;對於Ryan來說,是回到地球。不止如此而已,她還要活下去。即使不是肉體活下去,也要在精神上無憾地死去。
“‘Cause either way, it’ll be one hell of a ride.”
(無論如何,這趟旅程都不虛此行。)


假如在戰場上目睹過同袍的犧牲,甚至是為自己而死亡,這種事情會在任何一個survivor身上留下永恆的印記。一部分自然是創傷。另一部份我想很大程度會成為一種使命感。突然之間你不好意思再放棄了──你身上還背負著他人的期待,你對於別人的愛有了「承諾」,即使那個愛你的人生命已經不在。因此故事裡頭熱愛生命(卻往往在自主情況下很難死)的人能夠從容赴死,消極痛苦(偶爾帶有尋短歷史)的人活下來從此改變了人生觀的也並不少見。也許那便是為什麼《Titanic》會廣受歡迎;那也是為什麼我喜歡《Leon》:心裡有愛的人就可以完成journey、結束漂泊,可以回去。

說Matt是故事中的靈魂角色大概並不為過。我簡直太佩服他了。倒不是慷慨就義那麼簡單,我只是好奇這傢伙怎麼有辦法讓人在極境和危難場面中還忍不住哈哈大笑呢。哈哈哈哈哈哈。不知道有多少讀者跟我一樣,一開始為了他說不完的故事、藍眼睛和devastatingly good-looking的笑話、自帶莫名其妙BGM等等……而在心裡咯咯笑道「蛇精病啊!!」……可當開頭最後一個故事被迫腰斬,我痴痴地以為這是一個等待之後填起的坑,卻在Matt飄走的時候恍然驚覺,草,狂歡節呢,我想知道狂歡節發生什麼事啊!!!……總要到失去才懂得珍惜說的就是我這種二逼吧,目光默默射向導演奸詐狡猾的臉。


既然說到角色就順便講一下,有朋友吐槽女主心理素質不好,我想說Ryan這個角色的菜鳥屬性和潛藏的消極性格(上面解釋過了為什麼性格需要消極)顯然是有意為之。既然NASA太空人並非招軍隊,能力才是首要考量,心理素質可能就沒有那麼嚴格篩選。至少電影裡的思路如此──至於她本業是醫生為什麼能來修哈伯這個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在電影裡設定是能力夠強的。(後來被科普了於是這的確也不奇怪……)話說回來即使太空人真的皆有過人的心理素質,誰都也得經歷第一次的生嫩不是?而後面從我refer的資料裡其實能看出歷史上的太空人真正到了外太空也會失去神智,原因很多,其中一項是生理上的狀況改變和不適應往往會巨幅影響心理。Matt那樣的人確實不是誰都能當的。

另外我明白這電影在physics上的確有一些bugs,我能明白導演肯定也明白的(或他所聘用的專業人士會讓他明白),只是為了服務劇情有的bug就得無視掉,基本上這部跟以前的太空電影比起來已算相當有誠意,在大致能做到正確的地方都盡量正確(天啊我這是在寫洗地文嗎)。比如如果電影裡頭大家真的都不在一個軌道上的話那真是可以手牽著手一起飄走了。或者如果Matt不用飄走那女主角也就沒有空間成長了。不過也有一說是他們扯一塊兒那邊其實不是靜止的而是那個作用力一直沒抵銷過。


其實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還是在片名Gravity上。引力是什麼呢?你一輩子都習慣了它的存在,在引力的作用下生存,好像那是再天經地義不過的事情。小時候我經常想像一個上下顛倒的世界,人類必須設法在上頭求生存。所有地板都變成天花板,一抬頭就是地面,人們若想大興土木得往下蓋;出門時必須開會飛行的交通工具,否則就掉到天空裡去,誰也救不了你。(我又懶惰地偷套用以前的文字了……)

後來我發現「掉進天空裡」也不是一種憑空杜撰的恐懼。問問太空人就知道了。

在無重力狀態下、真空環境中低頭看著Mother Earth,發現你好像不再受它限制──引力是保護也是束縛,大氣供你呼吸卻也屏棄視野。因為有引力我們才屬於地球,可同時人類的渴望卻始終還包括能夠不僅僅屬於地球。直到科技允許我們進行太空探索的現在,俯瞰地球都仍然是極少數一部分幸運兒的感官經驗。你想想,這景色,多少人一輩子無緣親眼瞧見,現在你卻在這裡,置身無盡的幽黑當中,你自由了,免於Gravity的綑綁。那是你的家鄉,可是,你身後的宇宙如此廣大……那是太空人疏離感的來源。

也許對太空人來說,漂流進入無邊的宇宙真空,一方面是他們最深的恐懼,另一方面也是最理想的歸宿吧。你再也想像不出一個比太空更適合總結他們生命的場域,就像你再也無法想像一個更可怖的死法了。從這層角度我很能理解Matt的視死如歸──反正地球上沒有等著我回去的人了。我在這裡工作了幾十年。我可以死在這裡的。

註:寫下這段時完全是出於移情作用,事後發現PanSci已經出過這麼篇文章,介紹了某本有關太空生活的科普書。其中對於太空人在spacewalking時的精神狀態描述,多少佐證了我的觀點。

然而女主不是。她從失去了女兒之後也旋即失去了熱愛生命的能力;她初來乍到當然更沒有需要葬在太空裡。Ryan和Matt的關係雖然沒有什麼romantic的成分在裡面,他造成的影響卻很深遠。記得Ryan準備放棄時Matt出現並打開艙門(順帶一提我查資料才發現人暴露在太空是不會很快死的,驚奇……)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這是真實的,這電影要喪失力道了,當然結果證明只是想像。

“I get it, it’s nice up here. You could just shut down all the systems, turn down all the lights, just close your eyes and tune out everyone. There’s nobody up here that can hurt you. It’s safe. What’s the point of going on? 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 Your kid died, it doesn’t get any rougher than that. It’s still a matter of what you do now. If you decide to go then you just gotta get on with it. Sit back, enjoy the ride, you gotta plant both your feet on the ground and start living life. Hey, Ryan, it’s time to go home.”

因此女主的重生才有著積極正面的意義,即使底下已經沒有人在等著她。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拼盡全力嘗試了也很可能失敗,但是不嘗試就一定不會成功。更重要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有一場驚心動魄的經歷(或者一個奇妙的人物)來促使我們不得不作出生死攸關的重大抉擇,可是,類似的心境是許多人都不陌生的。

這篇我寫得挺零散的。電影的結構也很簡單,但是是個我喜歡的故事。

就這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