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講紅顏藍顏、男女之間的友誼這種與人類歷史一樣淵遠流長的問題(不),我不慎被預告最後配的Kodaline - High Hopes這歌給打到了,中毒循環了一整天> <然後又見網民們在留言裡聊原著小說聊得有滋有味的,我決定!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哪裡閒了)不如去找pdf來看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用對BGM很重要......)
先普及下:
這書的作者是Cecelia Ahern,就是《P.S. I Love You》的作者。《P.S. I Love You》我沒看過小說,只看過電影,不算特別喜歡。不過感覺作者是不是很愛書信體風格書名?
《Love, Rosie》當年在愛爾蘭/英國原來是叫《Where Rainbows End》,到了美國就改成《Love, Rosie》了,因此電影名也跟著沿用。我剛發現台灣是有出譯本的,翻成《我一直都在》,有興趣的也可以去瞧瞧。這種羅曼史小說我一般比較喜歡看原文,畢竟愛情是不用翻譯啦,可調情很需要翻譯啊...........(很難翻對味的意思)
小說跟電影的不同(不想知道劇情的不要往下拉哦):
- 電影預告裡好像把Alex塑造成一個痴心男,而且走的是一個痴情喜劇路線,其實小說讓你感覺Rosie對Alex的牽掛更多。畢竟男主後來是去美國當心臟外科醫生娶辣妹的學霸,可愛爾蘭的女主人生路就一直很悲劇,而故事更多是圍繞著女主旋轉,因此可想而知讀者的心也是很塞................
- Life Span
故事裡兩人是到50歲才走到一起的..........老實說我覺得這部分作者處理得很刻意,感覺就是為湊50年而50年,明明32歲就該幸福快樂了好嗎!!(我因為一早被劇透了結局所以看到30多歲時簡直心塞到不行......)再不然40歲那段時間根本著墨不多感覺也沒發生什麼重要事情的樣子,為什麼不要40歲在一起,到了50歲根本一點體力都沒有了好不好!(在說什麼?)至於電影,我相當確信他們不會拍到主角都半百這麼老......至少預告裡完全看不出來.........所以大概結束在30多歲左右吧我猜.............
原著優點:
看小說前真的不知道它整本都會是書信體組成,所以打開的時候嚇了一跳。不過作者有一點挺厲害的,就是能把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設計得很寫實,基本上什麼人開口就像什麼人的樣子,許多橋段都令讀者捧腹大笑,故而儘管是書信體寫成卻不無聊。
另外雖然到50年的時候我的耐心真的被磨損得不剩了,不得不承認這種「帶你過完一個人生」的感覺就是此類故事的優勢所在,彷彿身歷其境走了一遭,唏噓不已。
缺點:
1. 那些重要的事件永遠是二手的
這嚴格來說不能算缺點,只能說是一種敘事的侷限吧。想想啊,每次女主要去波士頓找男主,大家都很期待發生點什麼,結果往往都只是事後在通信中跟別人轉述,沒爆點就算了,感覺還很不刺激,完全無法像普通小說的讀者一樣親臨現場。就寫作的角度而言,作者大大當然不會想(或說沒辦法)在這種場合發糖,因為要真有糖的話主角該怎麼用書信體跟別人說嘛?嘛?
2. 角色有時前後不一到讓人生氣,感覺為了服務劇情,智商會被微調
3. 一切悲劇的起源--女主懷孕
All this time i was thinking: 他們都沒避孕嗎?他們不能墮胎嗎?這很關鍵,因為這是所有錯誤的起源不是嗎?墮胎有可能會有宗教因素,但看Rosie後來訕笑她的虔誠信徒鄰居,好像也不是特別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能是文化問題,有的家庭大概認為懷上了就要生出來。我自己的話,我覺得不管孩子長大以後,母親是不是會慶幸自己的決定,還沒誕生之前那些經歷都不存在,而被一個意外的小孩(她爸爸你還不愛,泰半成長過程她爸都缺席啊!)綁架了自己的人生這種事我是堅決不會去做的......
然後一個念頭擊中了我,其實我早該料到的,只是一直排斥去想它:難道......難道愛爾蘭的法律不允許墮胎嗎.............難道我們又要搬出那句老話--『一切問題都是體制的問題』?
我google了一下:
太可怕了!其實作者在暗搓搓地針砭時事嗎!好慶幸自己生在可以墮胎的地方!
電影12/19在台灣上映,為了帥哥我應該會去看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